抗輻噴能有效預防乳腺癌術后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,且安全可靠,操作方法簡單方便。
放射治療是利用各種放射線(包括X線、電子線等)照射腫瘤,以抑制或殺滅癌細胞的治療方法。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療后常見的反應之一,且發(fā)生率較高。乳腺癌患者的放療部位皮膚比較薄,且術后由于疤痕攣縮使皮膚彈性變差,在進行放射治療后特別容易發(fā)生局部皮膚的急性放射性損傷。乳腺癌術后行放射治療的患者,從放射治療第1天起,對照射野區(qū)皮膚噴霧抗輻噴噴劑 ,并適當超出放療范圍,每日常規(guī)5次噴霧,放療前15分鐘噴霧1次,放療結束后15分鐘內噴霧2次,早晚各噴霧1次,期間視皮膚感受,可增加噴霧次數,每次噴霧需讓藥液充分混勻并均勻地噴霧,放療結束后繼續(xù)噴霧一周,或至緩解,可延長至1個月。放療野內皮膚如有污染,可用生理鹽水棉球輕輕拭洗,清洗時宜輕柔,防止擦破皮膚。
腫瘤的放射治療,可直接造成局部正常的皮膚黏膜損傷,同時還由于電離輻射引起機體自身免疫細胞功能受損,而使機體免疫力下降,易致局部感染。若感染嚴重,則有可能中斷放療,致使腫瘤的局部控制率降低,乳腺癌患者術后進行放療,皮膚反應更明顯。因此預防皮膚黏膜放射性損傷對于保障放療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。
自由基在放射性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,有研究表明,放射損傷的發(fā)生與自由基含量的變化有關。腫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,電離輻射作用于機體會在患者體內產生大量有害因子(壽命較長的超氧自由基),這是輻射損傷的主要原因。自由基具有順磁性和高反應性,可以導致正常皮膚黏膜組織出現(xiàn)不同程度損傷(如皮膚紅斑、干性、濕性脫皮以及皮膚黏膜組織出血、糜爛等),嚴重的損傷效應將影響放療療程的進行,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,這是放療過程中需解決的問題。通過清除皮膚和黏膜組織中的超氧自由基,可以減輕或減免放療引起的皮膚黏膜損害。
抗輻噴是一種專用醫(yī)用射線防護噴劑,內含經科學配比的高純度超氧自由基的專一性、高效率清除劑,由超氧化物歧化酶、維生素B12及其他活性劑進行配比研制而成,其作用機制是直接噴涂于醫(yī)用射線等理化因素作用的皮膚黏膜組織,清除組織中放療產生的有害自由基,切斷自由基的反應鏈,促使人體組織主動修復,以取得預防和減輕醫(yī)用射線產生的有害自由基對皮膚黏膜組織的損傷,達到明顯減輕放療副反應的目的。